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206|回復: 0

漢語概說

[複製鏈接]

84

主題

17

回帖

416

積分

管理員

積分
416
發表於 2025-8-7 14:44:2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l  漢語是單字、單音節發音,其它語言是詞彙音標發音,所以漢語才能有四聲變化,以及積木化無限組合,造就出多元漢文化。


生物之間存在彼此溝通的語言,這包括了動、植物在內,但沒有經過理解和學習,或者轉換工具,很難跨物界或者種族,理解彼此語言的表達內容。而漢語是人類語言的絕對特例,在語言發音系統採單字、單音節發音,所以不但有四聲變化。例如︰一、疑、以、義等四聲;而且有同音異義字,例如一、衣、依、醫、裔、伊等眾多不同意義的同音字,再依靠前後字配合,獨立出不同意義用詞及文句。也因漢語發音的特殊性,讓漢語有字和詞的分別。而其它語言只有詞彙沒有字,因此其它語言不可能存在四聲變化,這奠定漢族高智慧的基礎。如果其它種族自幼把漢語當母語學習,相信一樣擁有高智慧。漢語發音有四聲以外的輕聲,輕聲是修飾語調的音韻變化,目的在讓漢語敘述的聲調平順,不列在四聲之內。


至於漢語如何形成,恐怕無從可考,真要推想,可能就是接受外星高科技的文明等級比較高,不然無法解釋世上那麼多種族的語言,惟獨漢族語言鶴立獨行。當然有些語言無法形成文字,應該是群聚人種的原始溝通語音,詞彙不多,且為生活不可或缺的發音,與其它種族的語言沒有互通性,例如電影《上帝也瘋狂》裡的布須曼人,與外人語言溝通上就有很大的問題。

對人事物認知貧瘠的種族,語言發展相對簡陋,越能區分人事物不同的人種,語言就越精細複雜。就例如漢族的親屬關係稱謂是最複雜的,這是源於奴隸時代就存在的位階稱謂。但這些稱謂有區分的脈絡,一個稱謂出來,就明確的表達彼此的關係。有個現實例子,有位腦子出問題的漢奸亂倫立法委員,為了腦子不好的兒子,美其名消除性別歧視,強力要求教育部豬腦狗官,修改辭典「外祖父」亦稱為「祖父」,「外祖母」也為「祖母」,這是破壞漢族人倫的漢奸行為。教育部豬腦狗官漢奸部長,不但沒有維護漢文化倫理,反而舔屁眼加碼修改辭典的「外孫」和「外孫女」為「孫子」和「孫女」。可笑的是教育部辭典對於「外公」和「外婆」竟然沒有同時修正,那麼是不是「外公」不等於「外祖父」,「外婆」不等於「外祖母」?

難道這些亂倫的漢奸,不知道親屬還有橫向關係的稱謂?如果「外祖父」等於「祖父」,那麼「外祖父」的兒子應該稱為「舅舅」還是「伯父」或者「叔父」?更麻煩的是媽媽的兄弟不分長幼年紀一律稱為「舅舅」,頂多加上次序稱謂。改掉「外祖父」,「舅舅」勢必改成「伯、叔父」,不然蠢小孩會發瘋。如果舅舅年紀比媽媽大,在倫理上就要稱「伯父」,萬一這個「伯父」年紀比爸爸小,還稱「伯父」嗎?簡直就是罔顧倫常的亂倫漢奸。


萬一帶朋友回家,遇到外祖父到家看外孫,剛好祖母在家接待,我們和朋友介紹- 「這位是我祖父,那位是我祖母」,這下倆老就尷尬了,親家公變老公。以往我們說「我祖父過百歲生日」。人家立刻理解是我爸爸的爸爸,無須多問多解釋,但改掉外祖父後,人家就會問「你哪個祖父百歲生日呀?」我們還得回答「我爸爸的爸爸」,真的讓人無言以對,明明簡單的名稱,造成雙方需要再次溝通,這不是浪費大家的口水?如果這樣再過二十年,養出更多更智弱後代,再回顧前人的文章,那就變成天書- 外祖父是什麼玩意?舅舅是什麼物種?


漢奸亂倫部長沒想過辭典改成︰「外祖父」尊稱母親的父親。也稱為「祖父」,會產生為什麼「外祖父」會等同「祖父」的疑慮?既然一樣,就學英文一律統稱,取消「外祖父」這個詞條,教育部辭典保留「外祖父」詞條,事實上沒有消除性別歧視,反而增加各方的困擾,說粗鄙點就是媚權的- 脫褲子放屁﹗


客家人的倫常是「姑表骨頭親」就是姑表不得通婚,但不禁止姨表結婚。在廣州話裡面甚至還區分「姑媽」(比爸爸大)、「姑姊」(比爸爸小);「姨媽」(比媽媽大)、「姨姊」(比媽媽小)。如果為了腦殘後代,可以和畜牲一樣,人倫全部刪掉,都用姓名直接稱呼就可以,為什麼要稱祖父或爸爸?外祖父是歧視女性?那祖父不也是歧視男性?全部改成祖父,那就男女性全部歧視,不就全是畜牲?


要消除漢文化性別歧視?那只能懇求臺羅努力,把漢字全改成羅馬拼音,不然太多女字部首要修改的,例如?嫉、妒、姦、奶、奴、妄、奸、妖、妨、妓、妾、姬、娼、孌、婢、婊等等全都是性別歧視字,這還不包括其它罕用字。事實上改得了嗎?這是幾千年文化根本無法修改,一個外祖父就是性別歧視,那要計較的太多了。


記得大陸文化大革命後,我國為了維護漢文化,捐給舊金山一座孔子雕像,下面刻了《禮運大同》,共匪趁機煽動舊金山婦權運動團體說「女有歸」歧視女人必須依附男人生存。諸如此類的,我們必須立法禁用「三從四德」、「三姑六婆」、「出妻七章」、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、「女大不中留」等等詞語,更要禁止女性任職八大行業,這叫無限上綱鬼扯。

教育部辭典可以不管法律亂七八糟的修改,但民法親屬相關法律能不經立法修正嗎?外祖父母和外孫子女是血親關係,但對於外孫子女的父親而言,是屬於沒有血緣關係的姻親,法律要不要相對的修正?如果不修正那還真是「一國兩制」,請問誰給教育部狗官那麼大的權力?


一個字音的區別影響很大,例如「得」可以發兩個音,一是「ㄉㄜˊ」,另一是「ㄉㄟˇ」,「ㄉㄜˊ」易科罰金,是可以易科罰金的意思;但如果是「ㄉㄟˇ」就成為必須易科罰金,當然現今法律是從「ㄉㄜˊ」音解說。這例子是說明語音的重要性,也是漢族思維發達的主因。把外祖父也稱為祖父確實是不用腦的簡化,但也減少腦子的思考能力,這種教育後代的方法,只能說是- 豬的養成教育,這就是張忠謀先生說的臺灣喪失競爭力的主因。


漢語四聲和破音,不只是字音四倍容量,如果加上地方鄉音、口齒不清和外國人用漢語交談等等。讓漢人用字、聽音多了無數倍的腦細胞活動量。聽人家一句話,都會有許多字詞的四聲變化組合,必須在人家話語結束時,立刻對應出正確的意思,這還不包括模糊文法的語句,當然漢人的思維是其它語文民族的十倍以上活動量,也會產生其它的關聯效應,同時大幅加乘思維量,如此漢族能不聰明嗎?


漢語的特殊結構,超越其它語言,更表現在說唱藝術上,時下西洋的「脫口秀」源於漢族「相聲」,但兩者不可同日而語;西方的「饒舌歌」是模仿漢族的「繞口令」、「數來寶」或者「蓮花落」,但其間的差距如雲泥。至於漢文化裡的「雙關語」,在其它種族語言幾乎見不到,因為這類語言遊戲,在漢文化是日常必須的形上思維繞腦遊戲,也是部份人的謀生工具。

在外族語言文字只是溝通的工具,在漢族社會是充滿智慧的生活裝飾,用諧音和會意彼此互相調侃,甚至是不帶髒字的謾罵,都要對漢語字詞,有超高的理解和即時的運用,錯過當下瞬間時機,再精妙的回應都顯得無力,但事後的檢討,能加強未來的反應力,這就是培養漢語字詞的必要性。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QQ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龍結四海

GMT+8, 2025-10-5 00:24 , Processed in 0.02370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